所謂神,不過是人,把一件事做到了極致。
“小產品,大產業”,在中國企業界,老干媽引領風騷,但它絕非唯一。
位于豫南駐馬店的王守義十三香,就屬于同類型的企業:32年堅守于一個產業領域,打假零容忍,管理架構扁平化,產品品質精益求精,不上市、不融資,不貸款、不賒款、不欠款,家族化經營……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100元創業,靠8分微利年入3億
盡管平時處事低調,王守義十三香還是擁有較高的國民知名度,其發展故事也為很多人耳熟能詳。
早在上世紀50年代,王守義就從祖父手里,繼承了十三香的秘方,而彼時祖父是興隆堂的繼承人。
1984年,隨子女到駐馬店安享晚年的王守義在兒子王銀良的游說下決定重操十三香調味品的舊業,他們以100元作為本錢,成立十三香調味品廠。由于銷路越來越廣,王銀良便將自己父親的頭像印在了“十三香”的盒子上,以此用來防偽。
王銀良的眼光十分長遠,也很獨到,當時還沒有人想過要保護自己的產品品牌,王銀良卻想到了。因為王守義和王銀良父子倆都認為,食品是要吃到人肚子里去的,絕不允許有低質量的仿冒調味品出現,傷害人體健康。
即便每包調料只有8分錢微利,年利潤竟能達到3個億。從公司建立之初到現在,已經有36年了,但是十三香也從未上調過一份利潤。
2003年創始人王守義去世后,二兒子王銀良接了父親的班,一干就是17年。今年王銀良已經70歲,但依然站在最前線,是十三香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河南商報稱其“精力充沛”,沒有培育接班人的計劃。
根據當地媒體報道,在王銀良的帶領下,王守義十三香的銷售收入和納稅額連續5年都在上漲,其中2019年銷售收入23.4億元,納稅額4.3億元。
匠人之神,在于匠人之心
王守義迫于生計,從小作坊起家,十幾年做成行業翹楚,這里面靠的不是運氣、不是機遇,而是實實在在的專注和辛勤。“實實在在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是十三香的企業文化,王守義用他的一生在詮釋這個準則。
王守義的兒子王銀良曾說過一句話:“調味品屬于小產品、小行業,沒有多高的技術成分,必須踏踏實實,誠信最關鍵,我就是忠厚對人、對產品、對客戶,我最大的靠山就是誠信。”
這一番話,并沒有多少深奧之處,卻就是王守義十三香的經營智慧核心。
王銀良還總結了十三香成功的兩個原因:有事及時辦、低調。“太能了,中國人一般都是不和他打交道,而低調,就叫別人不好意思欺騙你。”
因為專注,30多年來,十三香從不向其他行業擴張,從不搞資本運營,沒有對外做過擔保,不貸款、不融資、不賒欠。
無論是購買設備還是擴建廠房,王守義用的都是企業自己的資金,從不上市融資。現在的董事長王銀良回憶說,只要子女一提上市,父親就說,“上市是圈錢”。
為了讓企業專注做好調味品這一個品種,王守義甚至留下遺言:“不準公司多元化發展,也不上市,不玩資本運作,更不準家人做房地產生意,掙慣了快錢,就不會再安心做實業了。”
而他的接班人也并沒有讓他失望。
接棒家族企業的兒子王銀良在面對上市建議時表示“最重要的是把企業實實在在做好,別出現大的亂子。掙錢不掙錢排第二,先把做調味料這件事做得深入人心,才能夠得到認可。”
正因如此,這么多年來,十三香公司做最多的工作是構建調料帝國——拓展調味料的品類,除了王守義十三香外,還推出雞精、麻辣鮮等30多種調料,并注冊了十一香、十二香、十四香、十三鮮、燉燉香等多個品牌。
日本壽司之神也好,中華調料之神也罷,匠人之神,在于匠人之心。
進了十三香的門,都是一家人
在王守義心里,每一個員工都是他的孩子,他經常嘴里念叨著:“進了十三香的門,都是一家人。”
前幾十年他受了各種苦,他不希望孩子們再遭一遍,對員工的關心到了體貼入微的地步。用他自己的話說:公司的發展是每一位員工用心血和汗水拼搏出來的,掙的錢不往員工身上花往哪花?一定要讓員工吃好、穿好、休息好,絕不能虧了咱工人。
去世的前幾月,老人已經忍不住咳血,但還是不放心地挨著,餐廳、廠區、車間轉,生怕照顧不到哪個員工。
而廠里的很多員工,也跟著他一干就是幾十年,從小伙子干到不惑之年,他們依稀記得初到廠里的場景,微駝背的王守義用河南話說:進了十三香的門,我們就是一家人了。
如今,王銀良很好的傳承了父親的衣缽。王銀良喜歡鍛煉,每天都走七八公里,愛去食堂吃飯,喜歡邊吃飯邊與員工交流。有時候,吃飯的過程中就能把員工或管理層提出的問題解決了。
結語
如今,王守義十三香調味料公司已經成為調味料的龍頭企業,綜合實力位居同類企業前十,走進尋常百姓家中。王守義之所以能成功,靠的是誠信和真心。正是因為王守義十三香堅持“薄利多銷”的理念,讓冒充王守義十三香的企業甚至賠錢。勤勤勉勉,認真踏實,王守義十三香公司像一頭老牛,認真耕耘土地,最終回頭發現土地已然萬紫千紅。這或許就是王守義能夠成功的原因吧。
食業家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