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甘肅農業科技發展面臨“專利多,轉化少,需求多,解決少”的矛盾,如何發揮科技在農業中的作用?甘肅“兩會”期間,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馬忠明建言,要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直通機制,使先進技術“走出”實驗室,直通鄉村。
連日來,甘肅省政協委員圍繞《政府工作報告》展開討論,聚焦農業科技發展,就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企業和個人參與科研項目不積極等問題,建言獻策。
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境內地形復雜,山脈縱橫交錯,海拔相差懸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
甘肅省政協委員、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王化俊直言,甘肅生態類型豐富,農業區域性明顯,科研人員花費時間和精力研究成果適用范圍有限。
“甘肅農業科技水平整體水平偏低。”王化俊坦言,目前,甘肅采用以雜交為主的常規育種方式,遠落后于以基因工程為主的生物技術。
據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該院根據甘肅23個深度貧困縣農業生產實際,先期設立了12個深度貧困縣(區)科技示范專項,篩選先進適用成果技術,開展示范推廣和脫貧模式創建。截至目前,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7個,示范面積5000多畝;
“2018年甘肅糧食總產量達1141.8萬噸,特色農畜產品大幅增加。”馬忠明說,上述成果恰恰依靠科技發展而來。
“成績的背后,依舊存在問題。”馬忠明告訴記者,目前,科研院所有很多技術還停留在實驗室或轉化成效不理想,其原因是技術沒有與市場有機結合。
馬忠明建言,科研院所主攻技術研發,待研發成功后,由政府購買其技術,委托企業進行轉化,科研人員用資金再去研究新品種,可形成農業科技良性循環發展。
王化俊向中新網記者表示,國家雖允許科研人員在民辦企業參股、入股,實現其技術“零距離”轉換,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政策之間存在沖突問題,難以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甘肅應當完善科研人員評價體系,分崗位進行評價,避免“一刀切”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