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十三香,大家是不是就會想到王守義?如果說老干媽是麻辣教母,那么王守義必須是香料教父。兩者之間共同點就是:不上市、不融資。還有就是他倆那個不怎么炫酷的包裝。雖然包裝很普通,但是看著包裝上戴著帽子的王守義老爺子心里踏實啊!從小到大,是老爺子帶給我們味覺上的啟蒙和小時候的回憶。
1984年手里揣的祖傳調料秘方的王守義,在兒子的勸說下用100塊錢搞了一家庭作坊一樣的調味品廠。這么說吧,那個時候的100塊錢相當于一個普通工人小半年的工資。那一年王守義已經60歲了,在60歲的時候他敢這么干,說明他是有點真東西的。事實也確實是這樣,第一年王守義十三香賣出了20多萬的營業額。在那個年代,能一年賣出20萬。你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王守義的十三香到有多火?到了1998年,創業14年的王守義十三香已經成了一個年銷售額高達四個億的商業帝國。也就是在這一年十三香集團正式成立。王守義十三香開始走上巔峰。
眾所周知,王守義13香配方里含有二十多種香辛料,而這些香料都是王守義老先生在祖傳秘方的基礎上改良得來的。十三香的歷史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的興隆堂。相傳北宋一名官員精通醫術,又善于烹飪。此官以后在北宋都城東京開了一間名為興隆堂的藥鋪,專營草藥和香料。公元1101年前后,興隆堂發明了一款秘制的復合型調料,在當時大為盛行,被收入宮內供皇室享用。也就是如今十三香的前身。當然由于年代太過久遠,具體細節可能有所偏差。僅供參考!
言回正傳,2003年王守義老爺子去世,兒子王銀良接班。這一邊是老爺子留下的調料產業,一邊是新興行業的不斷誘惑。接班人王銀良開會商討后決定進軍火鍋行業。要說十三香搞火鍋,倒也挺銜接。都是食品行業。在當時的王銀良認為做好餐飲也許不難。但是事實給了他當頭一棒。河南鄭州的首批王守義十三香火鍋,做起來沒多久就失敗了。痛定思痛,干脆還是專注搞主業吧。等十三香轉頭回來準備繼續搞主業的時候,他發現整個調味品市場全是模仿自家的山寨調味品。后來的事情就是:十三香集團拿出來2000多萬打假。十三香這個寸土不讓的勁頭,讓我想起來隔壁老干媽打假,性質可以說非常像。經過這事以后,吃過虧的十三香也明白了,不能再瞎折騰了,守好這份家業比啥都重要。
這個時候外患沒有了,內憂卻出現了。其實早在90年代的時候,家里這些人里邊就有人開始搞事情。王銀良也說過,當時市面上不少王守義的山寨貨相當一部分都是自己人搞出來的。所以在王銀良管理十三香集團的時候。他把兄弟姐妹七個人當中的四個人都給了補償,清退出了企業。只把王銅梁,王鐵梁兩個兄弟繼續留在了企業。先給補償,再清出去。然后再給自己的侄子,侄女安排好路子。從道理上來講,王銀良這事做的很到位啊。就比如他和他的接班人王太白。王太白是他的侄子,得叫他一聲二大爺。為了把企業順利的交到侄子手里,王銀良是重點培養他。不過倒是侄子不干了。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2014年王太白選擇離開企業去做房地產了。按他的話說要脫離家族,二次創業。自己的接班人去搞房地產,那十三香怎么搞?而王太白房地產這邊第一次創業,就以賠了7000多萬黯然收場。既然搞不了房地產,聽二大爺一句勸,還是踏實的回去搞十三香吧。就這樣十三香又進入第三代掌門人時代,也算是打破了那個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拋棄了花里胡哨想法的王守義集團埋頭干實業。靠著三元左右的單價實現了連續五年的銷售額增長。2019年銷售收入為23.4億元,納稅達到了4.3億元。近幾年因為疫情原因,餐飲行業受到了較大的沖擊,而十三香調味料銷量卻逆勢大幅度增長,王守義集團銷售額逐漸逼近30億元。其實原因很簡單,大家外出受限,作為廚房烹飪的必需品,十三香在家庭端的消費量自然大大提升了。也希望十三香越做越好,畢竟擁有童年回憶的東西已經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