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在古代是重要的勞動力,以致于為了保護耕牛當時的政府將宰殺耕牛列為重罪,不過現在牛肉已經成了人們常吃的一種肉類,我國的牛肉需求龐大,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但是在一些農村地區卻依然面臨牛難賣的情況,對于這一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我國牛肉市場缺口大農村賣牛卻難?這幾個問題需解決
一、總是想高價
牛販子或其他買牛者已經給出了一個不錯的價格,可養牛戶自己卻不滿足總認為還會有更高的價格,到最后錯過所有牛販子或其他買牛者,這種情況下售價多會比先前別人給的最高報價低一些,一般情況下找二三個牛販子過過眼,價格合適的情況下誰給的價格高賣給誰就可以。
二、養牛不成規模
對于農村養三五頭牛的個體養牛戶而言,銷售往往較為困難,外地牛販子不會專門過來收購,而本地牛販子又多會進行聯合壓價,各種挑剔最終售價可能比正常市場售價低0.5~1元/斤,這樣一頭牛便要少買數百甚至上千元。當然如果當地養牛形成產業,即便養個三五頭牛同樣容易銷售,這種情況下當地牛販子和外來牛販子都比較多,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雖說不一定能賣出高價,但以市場價銷售問題不大。
三、錯過出欄時機
秋冬季節牛肉需求量較大,此時無論價格好壞一般銷售都不成問題,而到了其他時間段特別是夏季由于牛肉需求量較小銷售往往會比較困難,如果因過度壓欄或其他原因錯過最佳銷售季節那么也不容易銷售。
五、所養品種問題
品種和銷售同樣有較大的關系,當地市場喜歡土牛肉,那么養肉牛肯定不好銷售,特別是規模較小的情況下,當地市場以供應屠宰場為主,那么出肉率低的土牛則沒有肉牛好銷售,養牛前一定要考察好當地什么牛好銷售然后再確定養什么品種。
六、信息過度閉塞
不少初養者既沒有熟悉的同行和牛販子,同時牛販子等買牛者也不知道你有牛,這種情況下別人怎么去買你的牛,所以一定要和當地養牛同行及牛販子等相關從業者多交流才可以,只有這樣到牛出欄時才能更好的進行銷售。
現在是信息時代,要想跟上時代的發展,必須學會更多更快的獲取信息渠道,農村養牛也是如此,不能墨守成規,要接觸新知識、新品種,改進自己的養殖方案才能獲得更多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