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廚師學校的時候,有個老師不太喜歡我,總出些刁鉆的問題難為人。
有一次他讓我形容下醬香味是什么味兒,我當時很氣,也就沒慣著他,甩給了他一個問題,“老師,那你能給我解釋下酸是什么味兒嗎?”
這個小故事就這么長,不過某天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
古代五味,“酸,苦,辛,咸,甘”。這五味都不是類似于麻辣,酸甜的那種合成味道。
同樣,醬香也不是,而作為國人喜愛的醬香味卻并不在五味之內。
說到底還是因為醬油出現得太晚了,我個人認為,醬油的出現,開啟了烹飪的另一個紀元。
為什么這么說呢,咱們試想一下,如果你現在穿越回了古代,開一家餐館,在那個連精鹽都沒有的時代,其他餐館做出來的菜甚至帶有一絲苦味。
而你擁有味精,精鹽,做出來的菜品色香味俱全,這樣的話想不賺的盆滿缽滿都難。
同理,在那個味道并不十分豐富的時代,一種全新的調味料出現,帶來了大家都沒有吃到的味道,難道不會讓人趨之若鶩嗎?
醬香味是一種獨立的味道,但是醬油是可以帶來復合味道的。
醬香,醇香,咸,甜,鮮共同構成了醬油,順帶著還有調色的功能。
這篇文章我構思了很久,查閱了很多資料,旨在寫出一篇能涵蓋醬油前世今生的故事,讓大家徹底了解這個每天都出現在我們餐桌上的調味料。
網上關于醬油的百科中,有比較詳細的資料,我不想也不擅長寫科普文,更喜歡結合自己的思考挖掘背后的故事。
話不多說,正文開始。
醬油是大豆一次華麗的變身
被大家公認的說法,醬油是醬的一種衍生品。
而制作醬的原材料大豆,原產于中國,這就為醬油能夠出現提供了基礎。
大豆想要食用,無論是蒸還是煮味道和口感都讓人提不起興趣。
很多美食紀錄片中都把豆腐作為大豆最重要的產物,不過在我看來,豆腐僅僅作為一種可食用的食材,而醬油作為調味品,帶來的是一種革新的味道。
做菜的時候,醬油最大的功勞就是能把味道變“厚”,如果只有鹽和糖調味,味道后勁兒不足,回味短。
加入醬油后,會增加菜品的醇香和淡淡的醬香,回味悠遠,味道就變厚了。
彼時,在古代皇家有一種高配的“醬油”,用精肉腌制,類似于現代的魚露。
精肉在現代都是好東西,放到古代即便算不上稀缺品,也不是普通百姓很容易就能搞到的。
而從食材的化學本質上來說,精肉也好,魚也好,大豆也好,其實是一樣的,都是蛋白質。
使用大豆作為原材料制作醬油,算是皇家醬油的低配版。
發酵過程中,大豆蛋白和油脂在菌群的作用下,經過復雜的化學變化和長時間的等待,分解成氨基酸。成品帶有醇香,鮮美的味道,同時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獨特的醬香味。而后又在發展的過程中加入谷物,讓醬油帶有甜味。
就這一技術的掌握,跨越了上千年。
有文字記載的醬,始于周朝。而醬油被民間廣泛食用,并出現醬油一詞時已是宋朝年間了。
醬油的這一釀造技藝從出現,到掌握,到革新,到發展一下子就經歷了大概1300多年,甚至到現在還一直在改進提高。
毫不客氣地說,大名鼎鼎的東坡肉,要是沒有醬油的話,首先色澤大打折扣,味道上也會遜色幾分。
大豆生醬油,醬油生生抽,還生了個老抽
具體是從什么時候醬油在市場上開始分為生抽和老抽的,我還真不知道。
小時候生活在農村,醬油都是拿著大瓶子去商店買。
我記得商店會有很多大缸,一個大漏斗放到瓶口,一毛錢一勺。
那會兒農村還有句老話說,“孩子都能打醬油了”,用來形容孩子長大了。
那時候的醬油,調色調味都能干。
長大了到城市讀書,才發現生抽用來調味,老抽用來調色。
廚師行業也有句老話,叫先調色,后調味。
因為醬油是有咸度,甜度和鮮度的。
如果先用調料把口味調好了,再用醬油調色,相當于又加了一遍調料。
不過現在不用擔心了,有了專門用來調色的老抽,而且咸味很淡。
老抽就是生抽加焦糖色,為了讓我們有更多選擇,也為了突出不同的用途,還有類似冰糖老抽,紅燒老抽,草菇老抽這樣的分支。
提到上色,順便說個上色技巧。
很多朋友說做紅燒肉上色不好,糖色和老抽都沒問題的話就是技法問題。
肉炒好,加開水燒開后,加糖色和老抽調好湯汁顏色,這個時候大家是不是就轉小火或者進高壓鍋了?
調好顏色開大火燉十分鐘左右,這個步驟是上色的關鍵。
完事兒再轉小火,或者進高壓鍋。
下次您試試。
生抽承擔了調味的工作,涼拌或者熱烹。
涼拌用最好選擇標簽上有“佐餐”二字的,畢竟不加熱直接入口還是需要安全一點。
炒菜用的時候,又要用到一個小竅門了。
我以前的文章提到過一個概念,溫度是味道釋放最有效的工具。
對于生抽來說,同樣適用。
炒菜時往鍋里加生抽的時候,沿著溫度略高的鍋邊下,生抽被高溫刺激,味道瞬間釋放。
我有時候,甚至會熗鍋以后直接在把生抽倒到熱油里,味道更好。
如果是燉或者燒就無所謂了,長時間的高溫燉煮也會刺激它釋放味道的。
其實生抽和老抽是南方沿海地區的一種叫法,醬油在釀制的時候可以“抽”四遍,第一遍提取的頭油是品質最好的,然后加鹽繼續發酵,然后再抽,二抽,三抽。越往后抽出來的味道就越差一點。
三招找到最純粹的醬油
大家有沒有覺得現在的生抽和以前的醬油味道不一樣了?
歸根到底是因為鮮味劑加入得太多了,教大家用三招找到最純粹,最高品質的生抽。
原料,原料使用大豆,而不是脫脂大豆。小麥,不是麥麩也不是小麥粉。
用脫脂大豆影響醇香,用麥麩影響甜鮮。
發酵方法,高鹽稀態發酵法,這是傳統工藝,需要3到6個月發酵。
等級,特級,并且配料表里只有水,大豆,小麥,食用鹽。沒有其他焦糖色,鮮味劑和防腐劑的特級。
這方面前兩天剛發了一篇文章,分析了為什么這么選,以及各個指標背后的含義,大家可以看看。
我們的錢,是怎么被特級生抽“騙”走的
綜上所述,目前最好的生抽,在標簽上是這樣寫的,大豆,小麥,水,食用鹽,無其他成分。高鹽稀態發酵醬油,等級特級。
很多朋友私信或者留言讓我寫關于醬油的文章,總共寫了兩篇,算是交作業了,被催更的感覺也挺爽的。
還有朋友讓我寫關于香料的,說是除了八角,花椒這種常見的,其他香料不知道怎么用,答應大家的都會寫哈。